影片库
影片库为你选出部影片
和孤独同样不朽的是什么?从奇莱到柏克莱,乱石磊磊的心间正在上升完成的,是诗……《朝向一首诗的完成》从杨牧朗诵的声音,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。那个花莲中学里踟蹰的少年,大度山下论辩学习的身影,在爱荷华选读古英文的执着与好奇,乃至其穿梭于欧美、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资源,融会知识进入文学写作的尝试,那对于音韵与想像的计较的决心,均使人重读杨牧诗文时,更深刻地重新被撼动一次。
陳明章,年輕時接觸西洋音樂,從披頭四到鮑伯狄倫,常常拿著一把吉他就自學自彈唱著,在那時臺灣戒嚴封閉的社會風氣中,沈浸在音樂裡的他感受到快樂與自由,因此立志成為音樂人。後來,遇見了陳達的月琴吟唱深受感動,決定回頭踏尋臺灣土地,認識這塊土地傳唱的歌謠樂音,於是環臺拜師學藝傳統戲曲音樂,融會貫通於創作上,寫出了許多屬於臺灣自己的音樂與故事??。 邀請您一起進入陳明章的內心和生活,在他的創作歷程中從國際電影配樂一直到歌曲、舞台劇等等的音樂產出心路歷程,同時也在片中的一首首歌曲中感受到臺灣的從戒嚴到解嚴,從專制到民主的社會氛圍演進,一起流動搖曳結合在時代與社會的氛圍裡,連結著我們的對於臺灣這片土地的共同記憶。
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,最新力作《海之岸》以跨領域、共創的方式,與人劇團表演藝術工作者,一起探索台灣海岸的各種意象,詮釋目前的環境議題,請大家用心感受激盪出的浪花。 從景觀豪宅前的「弔唁」,藻礁與能源爭議喧囂後的「蠕動」,灘地退潮後的「物種演化」,填海造地上的「吶喊」,風機及消波塊環伺的「天舞」,石化工業區的「味覺」,廢水污染與地層下陷的「感知」,以及自然海岸的「體認」,用二元對比與隱喻的影像,展現出不一樣的創作風格。
《稻浪上的夢想家》是一部60分鐘紀錄片。故事起點,從一粒米說起。台東池上米廠之子梁正賢,外人眼裡,不像糧商。20年前,他為推動有機米栽種,連續8年,每年虧損400萬;再為一張僅僅3乘以5公分大小的產地標章,每天一睜開眼,起身吵架,一身是膽地力抗龐大利益,爭取到全台第一張專屬米的身份證明。20 年下來,池上盛產好幾屆冠軍米農,池上米價攀上全台最高價,大幅翻轉農民生活。再後來,每年的秋收藝術節,讓地處台灣東南一隅的池上,登上國際期刊,吸引遊客慕名而來,從而變身不一樣農村。 池上的美,不只天堂路與金城武樹,而是這片遼闊無人為建設切割的數百公頃稻田裡,孕長出來的土地與人、人與人之間的深厚世代情。 紀錄團隊以兩年半時間,走進農民生活,紀錄不同世代農民種植有機米歷程,也紀錄下池上四季風貌。從插秧、成長、結穗到收割,無言而喻池上蛻變與發展,從種稻開始改變到藝術扎根...
《舞徑》是一幅投身芭蕾藝術的台灣人群像。以不同世代舞者之習舞歷程為經,從二戰後到現今的時間跨度為緯,呈現出芭蕾舞在台灣的發展現實。透過注視與傾聽舞者們的經驗與見解,交織成一篇對體制的探問,進而邀請觀者以更開放的態度重新理解「文化」與「身體」之間的關係。
《大侠胡金铨》将分为两集上映: 第一部曲——《先知曾经来过》:以编年史的方式逐部介绍胡导演的经典电影,让观众感受他的电影魅力,并透过重要学者及影评人们解析电影美学,再加上和胡导演合作过的重量级影人如徐枫、郑佩佩、王童、徐克、吴宇森、洪金宝等,一一分享当时的回忆与细节,逐步揭露胡导演的电影方法、美学风格,和他投入艺术之风范与疯魔行径。 第二部曲——《断肠人在天涯》:细说从头讲述胡金铨飘泊一生无以为家的宿命,从北京、台湾、香港到美国,这样的宿命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,如何影响他的艺术生命轨迹。尤其在他晚年仍努力企图创作拍片,却一直壮志未酬的岁月,并非大家所想像风光。他是个创造时代的人,也是个在大时代翻转中,时不予我的孤独英雄。 片中并透过胡金铨一手栽培,也是《龙门客栈》《侠女》男主角石隽的脚步,重返当年拍摄场景,让镜头仿佛穿越时空,闪回当年的点点滴滴。侠...
稿紙糊成的文學朱家,孕育出嗜字如命的傳奇姊妹——朱天文、朱天心。這對姊妹雖同根共生,但各憑本事在稿紙格線攻城占地,建立起風格殊異的強大文學國度。 文壇傳奇姊妹,姝途刻畫人生。姊姊朱天文在內斂靜氣中帶有高度敏銳的感知力,繼承父親朱西甯的書寫態度,不斷試探文風的翻新與可能,是鍊字成金的先知女巫;因發表〈小畢的故事〉與導演侯孝賢結識並長年合作,文學創作牽引她跨足電影第二人生,劇作數度叩關金馬獎與各大國際影展。妹妹朱天心,一身俠氣、浪漫直率,高中時期寫就的《擊壤歌》是青春世代必讀的自由宣言,如野火燎原般燃起閱讀風潮;她筆下有都市街弄裡漫遊觀察的感觸,也聚焦社運參與、族群認同的議題,時間雖淘洗歷史,但她的記憶明亮,以筆刻下的都算數。 《我記得》由小說家林俊頴執導,以長年友人的貼身視角,紀錄朱家姊妹的成長軌跡,從桂花樹下的家作為記憶的場景出發,在此雙姝少年師承胡...
李春生于1838/1/12出生于福建厦门,母林有,父亲李德声是一个在溪边为人摆渡的人,家境穷苦。他13岁时便和一些孩子在街上叫卖糖果以帮家计,中午时和姐姐送饭去溪边给父亲吃。14岁时巧遇一个来渡船的英商Elles,看上这位聪明但个子不高的少年,起先拟僱他为打杂的工作。可能是这位英商的关係,15岁时他和父亲一起在厦门长老会受洗成为基督徒。 他聪明、勤快、又诚实负责,20 岁时便成英商怡记洋行(Elles & Co.)的重要雇员,掌柜的(经理之意)。和Elles 在一起不久便学会英文,1857年,在他20 岁时,曾到香港去进修英文。因为经商也要和官员及知识份子来往,所以自修中文,特别是文言文。不久在厦门因为抢匪多,外国商埠常遭强劫,而不能营业。Elles 逐将李春生介绍给苏格兰商人约翰杜特(John Dodd),在他所设的宝顺洋行任职。1866 年也是他...
一个纪录片导演,带儿子逛动物园的时候,巧遇多年前拍摄过的对象。这个「巧遇」不得了,竟然牵扯出台湾野生动物园龙头鲜为人知的鸟事! !职业病使然,导演带着城市饲料鸡儿子展开一段上山下海、「有鸟有我」的奇幻旅程…